這是2015年發表的最後一篇研究專題了,雖然題目是打造政府數位服務,內容是真正的大型敏捷案例,想要把組織轉型敏捷的,想找敏捷專案驗收標準的,還是想為專案訂定「有感」KPI的,在這篇文章裏面都有線索。全文刊載在國家發展委員會《政府機關資訊通報》第338期,有需要的朋友直接去下載吧。
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
打造人民有感的政府數位服務:英國案例分享
這是2015年發表的最後一篇研究專題了,雖然題目是打造政府數位服務,內容是真正的大型敏捷案例,想要把組織轉型敏捷的,想找敏捷專案驗收標準的,還是想為專案訂定「有感」KPI的,在這篇文章裏面都有線索。全文刊載在國家發展委員會《政府機關資訊通報》第338期,有需要的朋友直接去下載吧。
2015年1月5日 星期一
不會敏捷?A咖公司止步
徐柏峰
Scrum創始人之一的Jeff Sutherland,日前透過LinkedIn的公開資料,針對一些全球性「A咖公司」(Leading Companies)的現職員工,統計有多少人在履歷表提到自己有敏捷經歷。全世界導入敏捷方法的公司,當然遠遠超過這些,不過從Jeff Sutherland提供的統計數字,我們可以發現,原來從2001年以來的這波敏捷風潮,已經明顯擴散到IT產業以外的產業了。如果您也想進A咖公司,快學敏捷吧!
相關文章:學會和敏捷交朋友,工作機會向你招手
Scrum創始人之一的Jeff Sutherland,日前透過LinkedIn的公開資料,針對一些全球性「A咖公司」(Leading Companies)的現職員工,統計有多少人在履歷表提到自己有敏捷經歷。全世界導入敏捷方法的公司,當然遠遠超過這些,不過從Jeff Sutherland提供的統計數字,我們可以發現,原來從2001年以來的這波敏捷風潮,已經明顯擴散到IT產業以外的產業了。如果您也想進A咖公司,快學敏捷吧!
![]() |
Source: http://www.scruminc.com/company-agile/ |
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
政府機關敏捷案例:美國專利商標局PE2E專案
徐柏峰
美國專利商標局(The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, USPTO),負責全美專利和商標申請和核准手續,是隸屬於商務部(Department
of Commerce)的重要機關。USPTO首長由美國總統任命,全銜為商務部次長暨專利商標局局長(Under
Secretary of Commerce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Director of the United
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)。[1] 在美國聯邦政府中,USPTO是排名第1的幸福機關(Best Places to Work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),USPTO每年靠著規費,「營收」(Earned Revenue)表現非常可觀,而且一年比一年好,而收入當中超過9成,來自專利審查(Patent
Examination)。[2]
USPTO歷年營收
金額單位:百萬美元
資料來源:USPTO, FY2013 Performance and
Accountability Report, pp. 77.
1. 專案背景
USPTO的專利審查程序,分為審查前(Pre-Examination)、審查(Examination)和審查後(Post-Examination)等3個階段,每階段內都有重要的流程:
USPTO專利審查階段
資料來源:USPTO, Patent End-to-End
Planning and Oversight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o Reduce Development Risk, p.
1.
1.1 早期使用大量紙本
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的專利審查流程,使用大量的紙本文件。專利申請案從申請案分類(Classification of Claims)、先前技術搜尋(Prior
Art Search)、審查(Examination)、初步審查意見(Drafting of Office Actions)、回應申請審查意見(Responding to Applicants‘ Replies
to the Office Actions),一直到核發證明(Issuance of a Paper Patent),每個步驟使用的都是實體的紙本檔案,審查的動作慢,而且要花很多空間來存放紙張。[3]
1.2 80年代開始數位化
隨著申請案越來越多,紙本審查的效能漸漸跟不上時代腳步。1981年間,美國的專利申請數為114,710件,而同年度的專利領證量為71,010件,由於審查流程必須大量調閱卷宗,翻閱紙張,審查官工作忙不過來,積案(Backlog)越來越多。[4] 為了改善專利審查發證的效率,USPTO在1982年12月,向美國國會提出「無紙化辦公室」(Paperless Office)計畫,從那時候起,USPTO在將近30年內,陸續投入了超過10億美元,建立起將近50個相關的資訊系統,並把紙本的申請文件,陸續數位化成圖片檔案,讓相關同仁把原本要翻文件的動作,改成調閱圖片檔,來提升專利審查的工作效能。[5]
1.3 近年專利業務暴增
最近幾年來,紙本文件確實數位化了,透過數位圖檔審查申請案的工作流程,卻和以前的紙本審查一樣,遇到效能瓶頸。時至2010年,USPTO建立的「專案檔案包裹」(Patent File Wrapper)系統,堪稱全球最大的專利資料庫,每年向USPTO申請專利的件數,超過50萬筆。不過,USPTO局裡6千多名審查官,在處理專利申請案件時,最多要從16個相關資訊系統,搜尋相關資料,然後再用手工剪貼文件,才能執行業務,而且有些資訊系統的效能不佳,找一筆專利申請資料要等上好幾分鐘,讓審查官想快也快不起來,而USPTO的積案數量,也逐步攀升到72萬件。
根據USPTO自己的統計,從2006年到2010年間,雖然電子化申請的比率,從原本的14%,拉高到將近9成,但專利申請人平均要等上25.7個月,才能拿到首次通知(First Office Action),而平均待審時間甚至將近3年。[6] 不僅如此,歷經30年陸續建立的相關系統,已經變成「歷史共業」,不論是系統維護、檔案備份,還是人員訓練,都是頭痛的問題。
USPTO 2010年專利審查概況
資料來源:USPTO, FY2010
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
2. 導入過程
2.1 Patent File Wrapper遭到列管
USPTO的窘境,受到白宮當局的關切。2010年,負責幫美國總統編制和審核預算OMB,把Patent File Wrapper系統列為聯邦高風險專案,要求USPTO限期提出解決措施,才能再拿到預算繼續進行系統開發。對此,USPTO幾經研商,終於在2010年第4季提出因應方案,打算建構一個新的資訊平台,取代既有的Patent File Wrapper,並把既有資訊系統主要功能都整合進來,讓審查專利在單一資訊系統裡面串起來,成為一貫化的流程。
2.2 提出PE2E平台解決效能瓶頸
USPTO提出的新構想,叫做「專利端到端」(Patent-End-to-End, PE2E)平台。根據USPTO觀察,要改善既有資訊系統的效能,就要把原本透過圖片檔呈現的申請文件,改成使用「可擴充標記語言」(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, XML)格式來記錄,建立起以文字為基礎的作業流程(Text-based Processing),才能提升互動性(Interactive),並進一步提升審查效率。為了達到這個目標,USPTO當局決定,導入敏捷開發方法中的Scrum來建立PE2E,幫USPTO改善審查專利的流程。
2.3 引入敏捷概念取代瀑布式規劃
根據USPTO前局長David Kappos的回顧,USPTO資訊長John B. Owen從2010年5月起,就在局裡推動敏捷開發的想法,不但在內部針對資訊同仁和使用單位同仁,辦理敏捷的教育訓練,而且也招募了一些具備敏捷素養的計畫經理(Program Managers)。David Kappos表示,傳統上,USPTO 走的是瀑布式開發法,把系統切割成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,專案交付時程都很長,同仁要等上好幾個月,甚至好幾年,才能收到「不見得符合需要的」新功能。相反地,敏捷不但強調快速交付,還要使用者從頭就參與,可以確保專案成功地做出使用者想要(Want)和需要(Need)的工具。[7]
2.4 PE2E的2階段開發策略
針對PE2E系統,USPTO當局規劃投入1億3千萬美元,進行系統開發,並編列每年1千5百萬美元的維護費用,讓專案成果在2013年上線。由於系統架構非常龐大,相關技術十分複雜,USPTO決定向業界「借力」,把PE2E平台分為2階段開發:第1階段先發包一個雛型開發專案,同時委託3家廠商,各自針對UPSTO未來需要的資訊系統,先建立起核心基礎設施的原型(prototype),讓參與PE2E的相關同仁「有感覺」。到了第2階段,再評選出1家系統整合商(System Integrator, SI),根據第1階段的成果,透過敏捷方法,由優勝廠商「統包」,一個開發週期接著一個開發週期,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,逐步打造出PE2E需要的各個功能。
2.5 USPTO自己做系統整合
2011年3月, PE2E第1階段的3家廠商進行成果發表,USPTO評估後發現,沒有一家廠商做出的雛形,符合USPTO的預期。USPTO毅然決定,在第2階段「自己動手做」,擔當整個PE2E平台的「統包」,主導架構設計和的系統整合。
根據規劃,PE2E必須在2011年底前,釋出(Release)第1次的開發成果。為了達到這個時程目標,USPTO決定縮減範圍,打消原先要先開發核心架構(Core Architecture)的念頭,轉而先做專利審核流程中最明確的需求,讓審查官能先看到被分派到的申請案清單,以便根據審閱每個案件的主張,在申請案上加上註解。第1次釋出的範圍名稱,叫做「中央複審單元」(Central Reexamination Unit, CRU),USPTO規劃投入80名真正的使用者,試行新的工作流程,如果系統功能成熟,再把功能開放給局裡6千多名審查官的使用。
2011年4月,PE2E開始規畫使用介面,到了6月中,開始進行架構設計和開發,為了加速開發速度,
USPTO 把第1次釋出的需求獨立整理成一個專案,發包給一家廠商開發,不過,後續的釋出要做些什麼,要怎麼發包,USPTO都沒有提出具體的作法。[8]
3. 執行成效
3.1 PE2E開發初期遭到批評
PE2E專案內部怎麼使用敏捷開發,相關資料並不多見,不過,批評PE2E「不夠敏捷」的聲音,已經先傳開來。2011年9月,PE2E的第1次釋出進行到一半,美國商務部督察長辦公室(Office of Inspector General, OIG),就對PE2E專案發出稽核報告指出,PE2E專案雖然導入敏捷方法,不過實際做法卻不符合敏捷的要求。針對OIG的評論,在USPTO主導推動敏捷的資訊長John B. Owen虛心受教,表明會逐一改善。[9]
OIG對PE2E的稽核結果
資料來源:USPTO, Patent End-to-End Planning and
Oversight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o Reduce Development Risk, pp. 4-7.
截至2015年初為止,PE2E平台仍在開發中,導入敏捷的專案成效,目前還難有定論。不過,針對USPTO政策、目標、成效和規費等營運事務,負責向USPTO局長提出建言的「專利公眾諮詢委員會」(Patent Public Advisory Committee, PPAC),從2010年起,不但每年都在年度報告上提到敏捷,也非常肯定USPTO引入敏捷的作法。[10] USPTO前局長David Kappos在官方的網誌上表示,敏捷和USPTO以往的瀑布式方法比起來,有3個根本上的差異:首先,敏捷擁抱變更,把變更視為常態。在敏捷團隊中,不但預期變更發生,而且還刻意規畫變更,並且根據商務的需要,及時改變計畫來因應;其次,敏捷透過1~3個月的衝刺期,把風險降到最低。在落實敏捷的環境中,團隊氣氛鼓勵盡早失敗,執行上發生的問題或是產品品質的缺失,會在衝刺期內就顯現,不用等到後面。最後,透過敏捷可以讓團隊一步一腳印地把高品質的成品做出來,並且根據使用者實際的需要來改善功能。David Kappos站在局長的高度呼籲,推動敏捷就要改變文化。專案團隊成員當中,一定要包括使用者這個角色,負責在開發期間,實際操作並測試系統功能。使用者提供的回饋意見,要能快速地整合到未來的開發週期當中,如此一來,在幾個月內就能看到改善的成果。[11]3.2 USPTO由上而下推動敏捷文化
3.3 PE2E1.0版預計2015年上線
USPTO的2014-2018戰略計畫中,把持續開發PE2E列為重要的資訊科技目標。根據USPTO對美國國會提出的《2015年預算說明書》(Fiscal Year 2015 President’s Budget: The USPTO Congressional
Budget Justification),PE2E系統發展的進程如下:
PE2E系統主要進展和未來展望
資料來源:USPTO, Fiscal Year 2015 President’s Budget: The USPTO Congressional Budget Justification.
[1]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,《美國專利須知》,民國93年5月,第5頁。
[2] USPTO, FY2013
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, p. ii.
[3] USPTO, PATENT
PUBLIC ADVISORY COMMITTEE ANNUAL REPORT 2011, p 20.
[4] Hon. Gerald J. Mossinghoff and Stephen G.
Kunin, “New Post
Grant Administrative Trials Before the USPTO’s Patent Trial and Appeal Board.”
[5] USPTO, Patent
End-to-End Planning and Oversight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o Reduce Development
Risk, p. 1.
[6] USPTO, FY2010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
Report, p 12;
2013年度,USPTO的電子化申請比率已經突破98%,請見USPTO, FY2013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Report,
p i.
[7] David Kappos, “USPTO Gets Agile.” http://www.uspto.gov/blog/director/entry/uspto_gets_agile
[8] USPTO,
Patent End-to-End Planning and Oversight
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o Reduce Development Risk, p. 2.
[9] USPTO, ibid, pp. 10-13.
[10] 《1999年美國發明人保護法案》,詳見USPTO官網http://www.uspto.gov/patents/law/aipa/
[11] David
Kappos, “USPTO Gets Agile.” http://www.uspto.gov/blog/director/entry/uspto_gets_agile
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
政府機關敏捷案例: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LTS專案
徐柏峰
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(U.S.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, VA),成立於1989年,前身是退伍軍人管理局(Veterans Administration)。VA的自我期許,是實踐林肯總統第2次就職演說時的承諾:「慰藉那些戰爭中逝去的英靈,照顧烈士的遺孀和孤兒」(To care for him who shall have borne the battle, and for his widow , and his orphan) 。[1]
Source: http://www.veteransadvisor.com/2011/08/26/chapter-33-gi-bill-va-education-benefits/ |
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(U.S.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, VA),成立於1989年,前身是退伍軍人管理局(Veterans Administration)。VA的自我期許,是實踐林肯總統第2次就職演說時的承諾:「慰藉那些戰爭中逝去的英靈,照顧烈士的遺孀和孤兒」(To care for him who shall have borne the battle, and for his widow , and his orphan) 。[1]
金額單位:千美元
從二次大戰算起,美國出兵參與的韓戰、越戰、波灣戰爭、反恐戰爭和聯合國的維和任務,在全美各地累積了2千1百多萬名退伍軍人。[2] 為了照料這些退伍軍人和他們的家庭,VA每年耗資1千到1千4百億美元,提供傷殘賠償金、養老金、教育、職業復健、就業、住房貸款、保險賠償,醫療照料和遺屬福利等服務。和很多機關一樣,VA的核心業務,是審核各類的申請案件。為了加速申請審核效能,VA在全美各地的1千多的據點,過去幾年內陸續建立了一些資訊系統,累積了為數不少的作業資訊。不過,各地的資訊系統之間,無法交換資訊,而VA本部也沒有一套中央的資料儲存機制,管理全國各據點的申請資訊。在業務繁忙的情況下,有些VA的同仁,還會把公務筆帶出辦公室,在家繼續工作。
1. 專案背景
2006年5月間,VA傳出重大資安事件。一名VA資料分析師,在美國馬里蘭州白楊山(Aspen Hill)附近的家中,遺失了公務筆電,筆電的硬碟裡面,存放了2,650萬筆退伍軍人的個資。事發經過13天,VA發現紙包不住火,才向警方報案,而在懸賞5萬美元的利誘下,警方在50多天之後,終於找到遭竊的電腦,而經過資料比對後發現,電腦硬碟裡面存放的,除了原本2,650萬筆的退伍軍人姓名、生日和社會安全號碼以外,還有另外220萬筆現役軍人、國民兵和後備軍人的個資。對此,布希當局大為光火,而國會也把VA當局罵到灰頭土臉,要求VA改善資訊安全機制。經過一連串的檢討,VA當局制訂了新的資安政策,稱為One VA Policy,打算把原本分散各地的作業資料,統一儲存在VA本部,然後針對各個據點的業務需求,提供安全一致的資料存取服務。
幾乎在同一段時期,正在研擬提升退伍軍人福利的布希政府,簽署了簡稱Post-9/11 GI Bill的《後911退伍軍人教育輔助法案》(Post-9/11 Veterans Educational Assistance Act of 2008),該法案第33章(Chapter 33)訂明,在911事件以後服役的美國退伍軍人,可以享有為期3年的學費、書籍費和住屋津貼,而且還可以移轉給配偶或小孩等親屬使用。布希政府在簽署法案的同時,正式對全美民眾宣布,從2009年8月1日起Post-9/11 GI Bill法案就開始生效,符合申請條件的退伍軍人,屆時就可以開始獲得補助。
2. 導入過程
為了落實布希總統開出的政策支票,VA必須在國會兩黨還在爭辯法案細節的情況下,就針對未來補助案的提出、審核和撥款,規劃出可行的方案。不過,建立完整的資訊系統,需要的是時間,但申請補助的民眾等不到系統上線,就要拿到補助。對此,VA先規劃了一套臨時流程,讓承辦人員使用試算表(Spreadsheet)人工檢查補助資格,然後再透過既有系統,把符合條件的款項撥出去。在手工作業可以勉強運作的前提下,VA啟動了Chapter 33 Long Term Solution的資訊專案(簡稱LTS),規劃在2010年間,每1季釋出1次成果,循序漸進把手工作業改成電子化作業。
VA選擇用Scrum Framework,作為LTS專案執行的框架:在人員分工上,全體專案成員大約每7個人為1組,每組由開發人員、領域專家、分析、設計、實作和測試等專才組成跨職能團隊,稱為Scrum Team。每個Scrum Team中,除了配置一名Scrum Master,維護團隊開發秩序以外,還指派一人擔任PO,負責在利害關係人和Scrum Team之間溝通需求,並將系統需求寫成使用者故事(User Story),登錄在Product Backlog裡。每個Scrum Team以2周到4周為衝刺期(Sprint),每期期初PO根據需求優先程度,參考團隊最近一期的產能,從還沒執行的所有需求當中,挑選出希望團隊在下一期交付的功能。團隊在衝期期間,每天舉行簡短的會議,彼此溝通前一天完成的工作,當天打算進行的工作,以及工作期間遭遇到的困難。到了衝刺期最後一天,團隊把期間的開發成果,交給PO測試操作,並允許PO根據利害關係人最新的回饋意見,修改對系統的需求。
3. 執行成效
導入敏捷方法的LTS專案,總規模超過2億美元,是不折不扣的大型專案。根據VA的說法,LTS後來在「幾乎沒有缺失」的情況下交付上線,獲致「令人驚艷且出乎意料」的成果。不過,LTS專案執行過程中,還是引發一些批評的聲音。例如,為了加速審核流程,VA臨時招募了750名新員工,不過由於經驗和訓練不足,配套辦公空間太過壅擠,造成審核過程手忙腳亂,很多人索性離職。VA後來只好從其他部門趕調人力支援、強制要求同仁加班,並把15萬件申請案委外審核,才勉強度過上線的陣痛期。
另外,負責監督的美國聯邦政府審計署(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, GAO),一方面肯定LTS專案的成效,另一方面則是提醒VA,引入敏捷方法做得不夠「到位」。譬如說,有些User Story沒有根據相關的需求文件進行測試;專案執行過程中沒有方便的視覺工具,可以讓利害關係人溝通進度;專案的Burndown圖沒有包含在溝通過程中新增的需求…。為了提升VA未來使用敏捷方法執行專案的成效,GAO提出了5點建議:
- 成效指標:專案要建立成效指標,並識別出面臨的限制條件,以便在執行過程中衡量是否有實現願景,達成期望。
- 需求追溯:要在需求、法規、政策和商務規則之間,維持需求追溯的關係,確保系統是按照預期開發。
- 完工定義(Definition of done):要根據機關的政策和規定,定義在系統開發過程中,每個工作的完工定義。
- 嚴謹測試:要落實單元測試和功能測試,減少系統重工。
- 監控工具:要提供監控工具,讓利害關係人之間,可以在專案執行過程中溝通效能和專案變更的範圍。
在VA執行LTS專案的同時,使用敏捷方法漸漸成為美國政府推動資訊專案的「共識」。美國聯邦行政管理和預算局(Office of Management and
Budget, OMB),建議美國政府機關在推動資訊專案計畫時,應該使用敏捷方法,把資訊系統分割成模組化的小單位,循序漸進地交付。在聯邦政府的推動下,過去幾年以來,除了VA以外,包括美國國防部(Department of Defense,
DoD)、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(National Aeronautics and
Space Administration, NASA)、商務部(Department of Commerce)和國稅局(Internal Revenue Service,
IRS)在內,都有使用敏捷方法執行資訊專案計畫的案例。[3]
![]() |
Source: GAO, Software Development: Effective Practices and Federal Challenges in Applying Agile Methods, July 2013, pp. 29-30. |
[1] GAO, Software
Development: Effective Practices and Federal Challenges in Applying Agile
Methods, July 2013, pp. 29-30.
[2] VA的願景聲明(Mission Statement),請參考VA官網 http://www.va.gov/landing2_about.htm
[3] 美國退伍軍人總數,請參考VA官網統計 http://www.va.gov/vetdata/Veteran_Population.asp
2014年10月14日 星期二
台灣政府敏捷首例
徐柏峰
2014年間,輔導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導入敏捷方法,成就了台灣第一個機關敏捷的案例,以下是他們的故事...
以「終」為「始」,卓越品質
資訊服務委外運用敏捷方法之經驗分享
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
張志新博士、林又青助研究員
對任何機關來說,開發資訊系統,就是要幫使用者解決問題或創造機會。執行專案的過程一定要投入成本、人力和時間,怎樣才能有效率的工作,又能產出高品質的成果呢? 2014年間,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(簡稱NCDR),在行政院NICI小組成立之政府資訊委外服務團的協助下,率先在國內機關導入敏捷方法,執行資訊服務委外專案,堅持「以終為始」(To Begin with the End)的心態,獲致了豐碩的成果。本文以委外機關的觀點,分享這次成功的經驗。
災害事件調查,需要使用大量資料
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成立以來,執行多次重大天然災害事件調查,經歷2009莫拉克颱風全台災害調查、2010凡那比颱風高雄與屏東災害調查等,每次調查過程中,都需要大量的影像圖資、表單紀錄與填寫、影音記錄、座標紀錄等繁複的工作,每次調查過後,還需要投入大量的後續分析作業。![]() |
災害事件調查範例 |
使用行動裝置,可以提升調查效率
2012年紐約遭受SANDY颶風侵襲,一周以後,網路上就陸續公布大量災後調查成果,效率之快,令人驚艷。原來,負責災害調查的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(Federal Emergency
Management Agency , FEMA),在Sandy颶風侵襲後立即派出勘災人員,攜帶行動裝置深入災區,進行災後調查與損失評估,利用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,在最短的時間內就把災害資訊對外公開。
![]() |
美國FEMA災後評估與災害認定 |
透過網路連結,整合勘災調查資料
NCDR受到FEMA作法的啟發,提出行動災害調查的構想,希望發揮行動裝置輕便的特性、儲存動態資訊的能力,整合精密電子設備,透過網路連結,提升災害調查的效率。NCDR內部經過一番討論,決定開發屬於國人的《行動災害調查APP》,提供以下功能:
- 圖層資訊功能,含地圖(含離線地圖)、流域水系分布圖、衛星影像…等有助於災害勘查的資訊;
- 調查表單填寫功能,含坡地災害、土石流災害、水災與聚落環境調查等表格填寫;
- 調查輔助工具,含影音記錄、異地座標定位、災害範圍圈繪計算、距離量測、圖畫影像筆記本註記功能等;
- 離線作業與勘災資訊回傳功能;
- 以及災害事件簿資料庫管理與網頁綜整及展示勘災資料等功能。
![]() |
行動災害調查與災害事件簿 |
導入敏捷方法,整合了想法與做法
NCDR同仁,全部都是學有專精的領域專家,對於開發《行動災害調查APP》,提出非常專業的想法。不過,由於同仁多為研究人員,不見得有軟體開發專長,也不一定具備專案管理的經驗,而承包開發的資訊團隊,也不是來自災害調查的相關領域。因此,在這次的資訊委外開發專案中,要讓開發團隊了解業務單位的專業需求,掌握專案真正的進度,以及確保交付成品符合設計的構想,就成為執行專案的最大挑戰。
所幸,就在專案已經發包,即將啟動的時候,政府資訊委外服務團,前來NCDR推廣導入「敏捷式專案管理」,適時地解答了我們的疑惑。敏捷方法主張用「以終為始」的心態,先確定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,然後把資訊團隊當成開發夥伴,定期透過面對面溝通,檢視實際的軟體產出,據以提出優化的新需求,一步一腳印地創造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最終成品。這一套方法,和這幾年來NCDR力推的「設計思考」(Design Thinking)非常接近,也因此,我們一拍即合,決定導入敏捷方法,而承包廠商的主管和專案經理,在明知溝通量會增加的情況下,也非常配合,同意全力投入這個敏捷專案。就這樣,國內第一個政府機關導入敏捷方法的案例,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。
敏捷專案管理,核心就是做事態度
軟體開發專案,本質上就是集合團隊的專長,共同創作出成品的過程。90年代以來,業界先進逐漸體認到,在不確定性高卻要快速產出結果的專案中,要增加成功的機會,就要摒棄70年代以來,「先寫大量計畫文件才進行開發,最後才做測試」的瀑布式作法。在軟體專案中,客戶一開始往往只能講出需求的大方向,唯有透過不斷操作實際的產出,才會逐步淬煉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最終成品,因此可以說,軟體開發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動的過程,透過詳細計畫驅動開發,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做法。基於這個體認,2001年間,17位資訊界大老齊聚一堂,用短短的4句話,道出敏捷方法的核心理念:
![]() |
敏捷軟體開發宣言與知名敏捷方法 |
活用敏捷精神,制定協同合作規則
NCDR這次領風氣之先,引入敏捷開發的精神,將原本專案RFP內所列構想進行拆解,由開發團隊估算各項工作的複雜程度,排定開發期程並透過雲端看板追蹤需求執行情況,過程中「敏捷式專案管理」,協助我們釐清專案需求,確認如何驗收每一項需求,使得與廠商溝通更順暢。執行專案期間勢必調整APP需求開發排序,在不違背大原則情況下,調整工作優先順序,在敏捷專案導入後,重新排程。至於實際運作方面,我們在專案初期,就決定採取以下的開發模式:
- 將期中和期末,各視為1個里程碑,稱為Release;
- 每個Release開始前,先進行Roadmap Planning, NCDR承辦人先逐一說明待開發需求,交由開發團隊溝通並評估複雜度,再交由NCDR需求窗口決定每個需求的優先順序;
- 為了避免遺漏,使用雲端看板,登錄相關的需求內容,以及需要討論的議題;
- 以每2周為開發周期(Iteration),每期的期初都透過面對面溝通,規劃當期需求,每個需求都有明確的過關條件(Acceptance Criteria或稱為How to Demo),讓團隊有所依循;
- 每期期末由需求窗口實機操作,根據過關條件,逐一驗證需求是否達到可以接受的標準;
- 需求窗口根據實機操作的結果,評估是否需要提出新需求,如果有新需求,就儘量在尚未開發的功能中,淘汰不再需要的需求來交換新需求;
- 專案執行的過程中,只要有需求要釐清,或是有議題要反應,不論是NCDR對開發團隊,還是開發團隊對NCDR,都儘量在第一時間內,直接透過電話,或是面對面溝通。
![]() |
Roadmap Planning |
R
![]() |
以實機操作驗證需求 |
![]() |
提出新需求,汰換舊需求 |
秉持以終為始,成就優質委外專案
在導入敏捷的過程中,NCDR、開發廠商和政府資訊委外服務團這3方,都投入了不少的人力與工時,我們堅持以終為始的信念,交出了傲人的成績:
l 在專案啟動後第3周,就開始交付出實際成果,並適時進行現地驗證;
l 每2周都依據實機操作結果,調整需求;
l 啟動後3個月,執行期中驗收,功能已經完成80%;
l 專案進行中,定期進行回顧討論,並根據團隊意見,修改工作流程;
l 專案尚未結束,已經有實際《行動災害調查APP》,用在進行災害調查;
l 在高雄氣爆事件後2天,就因應需求擴充出勘災相關功能。
後記
本專案是在RFP公告後才開始導入敏捷方法,對所有參與的夥伴來說,除了原本規劃給專案的時間以外,還要額外預留學習新方法的時間,以及衍生的溝通時間。這次參與專案的所有夥伴,在導入的整個過程中,都非常積極主動參與付出,我們很高興,透過NCDR同仁、開發團隊和政府資訊委外服務團三方的協同合作,過程中團隊的每一個人都有參與感,雖然這樣的工作模式並不會減輕工作量,但是整個過程都是學習與成長,無形中團隊在成長、團隊在調整工作模式、提升協調溝通技巧、享受開發成果的展現與獲得肯定。以上過程的無形的效益與未來可能的發展,遠勝於本專案提升20%或30%的績效,或是壓縮多少工作期程!
感謝
政府資訊委外服務團吳仁傑主任、林祖馨顧問、邱淑敏顧問、徐柏峰教練
本中心同仁林又青、傅鏸漩、王俞婷、吳啟瑞、黃俊宏
凌網科技賴彥豪、朱毓婷、林宜明、蔡孟玹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