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

鴻海,客戶要的是敏捷

徐柏峰
日前美國亞利桑那州州長Janice Brewer來台參訪,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親自接待。郭董在會後表示,「世界在改變,美國也在改變」,包括Apple在內,AmazonFacebookGoogle美國大企業,都希望鴻海能在當地提供快速樣品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。[1]
        其實,郭董提到的這幾家世界級大咖,就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幾家敏捷企業:
        先就Apple來說,在Steve Jobs還健在的時候,就是終極產品代言人(Product Owner, PO),負責定義Apple產品需要提供什麼功能,才能取悅消費者;Apple經常把重要的產品功能,交付給小團隊負責,例如,當年MAC上的Safari瀏覽器,就是透過2名工程師合作轉移到iPAD上面;Apple企業內部建立「擔責員工」(Directly Responsible Individual, DRI)的環境,任何一個任務出錯時,都一定找得到一個必須負責的窗口;公司文化鼓勵的是「做大事,而不是省大金」(do great work, not save dollars)[2]
        再說Amazon吧!身為全球最大的網路線上零售商之一,Amazon成立第5(1999),就開始導入敏捷實務,而在2004~20095年間,Amazon的開發部門徹頭徹尾轉型,大量使用Scrum的工作方法。[3]
        另外,Facebook內部敏捷管理行之有年,早在2011年初,Facebook把工程師、美工、資料專家、專案經理和行銷人員合組成Collocated團隊,以及快速開發和每日站立會議(Daily Standup Meeting)這些敏捷實務,就曾獲得Time的專題報導。[4]
擷取自 http://content.time.com/time/video/player/0,32068,712448402001_2037228,00.html

        至於已經是搜尋引擎代名詞的Google,在2006年間就首次導入Agile,執行大型的分散式專案,當年還請到Scrum的共同創始人Jeff Sutherland,在Retrospective時到場幫忙分析Google的敏捷經驗教訓。[5]
        接觸過敏捷專案管理的人都知道,敏捷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工作文化,團隊由跨部門的通才組成,快速依據客戶需求,循序漸進交付客戶在每個開發期間「最急著看到的東西」(=最有價值的東西)。客戶因為經常可以看到實際的成果,因此對團隊產生信任;公司不再一昧地追求Cost down,也不鼓勵個人績效,因為團體成績重於個人成績,而團隊士氣才是產能的動力;主管不再把壓力轉嫁在團隊身上,而是挺身而出,想盡辦法幫團隊排除工作的障礙。
        世界大廠對鴻海的期盼,正是台灣轉型的契機。如果像鴻海這麼大的集團,也能夠由上而下體會到敏捷的精隨,日後其他企業再紛紛跟進,或許就能把打造出「客戶放心、團隊開心」的敏捷台灣了。
(本文作者為敏捷教練、全球首批敏捷專案管理師PMI-ACP®,以及台灣、中國兩地首位專案風險管理師PMI-RMP®)




[1] 「郭台銘:美大企業盼鴻海開發能力」,2013/11/09,中央廣播電台,參考:http://news.rti.org.tw/index_newsContent.aspx?nid=463134; 「鴻海 擬赴美東西岸設總部」,2013/11/09,聯合理財網,請見http://udn.com/NEWS/FINANCE/FIN3/8285103.shtml
[2] Steve Denning, “Is Apple True ‘Agile’?” See http://www.forbes.com/sites/stevedenning/2012/02/03/is-apple-truly-agile/
[4] David Ramel, “How Facebook Does Agile,”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. See http://adtmag.com/articles/2011/01/14/how-facebook-does-agile.aspx
[5] Jeff Sutherland, “Agile Project Management: Lessons Learned from Google,” InfoQ. See http://www.infoq.com/presentations/Agile-Management-Google-Jeff-Sutherlan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